2020 法律图像的密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最新满分章节测试答案
- 【作业】第一讲 导论 单元作业1
- 第一讲 导论 单元测验1
- 【作业】第二讲 达维德与苏格拉底 单元作业2
- 第二讲 达维德与苏格拉底 单元测试2
- 【作业】第三讲 拉斐尔与柏拉图 单元作业3
- 第三讲 拉斐尔与柏拉图 单元测验3
- 【作业】第四讲 伦勃朗与亚里士多德 单元作业4
- 第四讲 伦勃朗与亚里士多德 单元测试4
- 第五讲 米开朗基罗与基督教法律思想 单元测试5
- 【作业】第五讲 米开朗基罗与基督教法律思想 单元作业5
- 第六讲 杰罗姆与罗马政制的美化 单元测验6
- 【作业】第六讲 杰罗姆与罗马政制的美化 单元作业6
- 第七讲 德拉克洛瓦与卢梭 单元测验7
- 【作业】第七讲 德拉克洛瓦与卢梭 单元作业7
- 第八讲 主权者 单元测试8
- 【作业】第八讲 主权者 单元作业8
- 第九讲 圆形监狱 单元测试9
- 【作业】第九讲 圆形监狱 单元作业9
- 【作业】第十讲 马斯登·哈特利与孟德斯鸠 单元作业10
- 第十讲 马斯登·哈特利与孟德斯鸠 单元测试10
- 第十一讲 现代艺术与现代思想中的“事实”与“真实” 单元测验11
本答案对应课程为:点我自动跳转查看
本课程起止时间为:2020-03-02到2020-06-30
本篇答案更新状态:已完结
【作业】第一讲 导论 单元作业1
1、 问题:简述柏拉图“洞穴寓言”图像及其寓意
评分规则: 【 对洞穴内外两重世界的描绘
对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论述
】
第一讲 导论 单元测验1
1、 问题:20世纪初期在法国和西班牙发现的洞穴动物壁画,记录了旧石器晚期在( )年前的人类生活。
选项:
A:15000年前,乃至可能30000年前
B:1500年前,乃至可能3000年前
C:5000年前
D:50000年前
答案: 【15000年前,乃至可能30000年前】
2、 问题:解析法律图像的密码,需要我们同时把握“观看对象的客观存在”和“观看的主体、主观”,我们需要从图像中读出( )
选项:
A:图像的表达方式
B:图像的表达内容
C:图像背后的思想观念
D:画家作画时留下的有意或无意的主观
答案: 【图像的表达方式;
图像的表达内容;
图像背后的思想观念;
画家作画时留下的有意或无意的主观】
3、 问题:柏拉图在“洞穴寓言”中讲述了人所“看见”的两重世界,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选项:
A:第一重世界是洞穴中的世界,是通过感官感知的世界,柏拉图称之为“可见的世界”
B:洞穴之中,那些世世代代被绳索铁链固定的囚徒,在墙壁上看到的身后的火把和木偶摇晃投射的影象,他们把幻想看作真实
C:第二重世界,是那个偷偷从洞穴中逃出来的人,看到的洞穴之外的世界,这个世界,象征着柏拉图所说的,通过理性获得的“可知的世界”
D: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是那个从洞穴中逃出来的人,在太阳下闯荡,逐渐获得的理念世界中的真理
答案: 【第一重世界是洞穴中的世界,是通过感官感知的世界,柏拉图称之为“可见的世界”;
洞穴之中,那些世世代代被绳索铁链固定的囚徒,在墙壁上看到的身后的火把和木偶摇晃投射的影象,他们把幻想看作真实;
第二重世界,是那个偷偷从洞穴中逃出来的人,看到的洞穴之外的世界,这个世界,象征着柏拉图所说的,通过理性获得的“可知的世界”;
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是那个从洞穴中逃出来的人,在太阳下闯荡,逐渐获得的理念世界中的真理】
【作业】第二讲 达维德与苏格拉底 单元作业2
1、 问题:比较苏格拉底的就义与革命者的就义
评分规则: 【 苏格拉底因为守法而死,但却是为了求得正义的。为了求得正义而“服从”哪怕是不正义的法律。
苏格拉底的就义和革命者的就义,那种为实现正义而“颠覆”旧秩序的行为,其实是不同的意思。
】
第二讲 达维德与苏格拉底 单元测试2
1、 问题:苏格拉底之死这幅画作,是法国画家达维德的作品,它创作于( )年。
选项:
A:1787
B:1789
C:1776
D:1861
答案: 【1787 】
2、 问题:在苏格拉底看来,正义存在于“主体”之中,有城邦的正义,个人的正义。正义是( )
选项:
A:欠债还债
B:助友害敌
C:强者的利益
D:主体自身的特质
答案: 【主体自身的特质】
3、 问题: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的正义和秩序,完全由灵魂的状态决定。个人的正义得益于( )的控制。
选项:
A:理性
B:欲望
C:意志
D:利益
答案: 【理性】
4、 问题:艺术史资料对达维德以及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一致的评述中认为,这些创作的动因,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着传达道德说教的。我们也可以比较达维德的一系列其他的画作,确认这一点。这些作品一致的表达了勇敢牺牲的高贵品质,这些品质正是法国革命运动所倡导的道德思想。这些作品包括( )
选项:
A:达维德创作于1785年的《贺拉斯兄弟之誓》
B:1789年攻陷巴士底狱数周后在沙龙展出《侍从奉还布鲁图斯其子的尸体》
C:为纪念马拉创作的《马拉之死》
D:现收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作品《苏格拉底之死》
答案: 【达维德创作于1785年的《贺拉斯兄弟之誓》;
1789年攻陷巴士底狱数周后在沙龙展出《侍从奉还布鲁图斯其子的尸体》;
为纪念马拉创作的《马拉之死》;
现收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作品《苏格拉底之死》】
5、 问题:苏格拉底述而不作,留下了三句格言( )
选项:
A:美德即知识
B:认识你自己
C:守法即正义
D: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答案: 【美德即知识;
认识你自己;
守法即正义】
6、 问题:公元前399年春天,诗人迈雷托士、修辞学家赖垦、复辟民主政府中的政治家安匿托士控诉苏格拉底,其罪名是( )
选项:
A:非法集会
B:邪教异端
C:慢神
D:蛊惑青年
答案: 【慢神 ;
蛊惑青年】
7、 问题:城邦正义的实现需要内在的某种控制力,正像个体灵魂中的理智控制欲望和情感一样。柏拉图在这里引入了“哲学王”的概念,他认为,哲学王应当承担实现城邦整体正义的责任。以下关于哲学王的理解,正确的是( )
选项:
A:关心大多数人的意见
B:他的注意力永远放在永恒不变的事物上
C:敏于学习、强于记忆、机智、灵敏,还有进取心、豁达大度,有秩序地和平稳定地过日子
D:专心致志于真实存在的,无暇关注琐碎人事,或者充满敌意和妒忌与人争吵不休
答案: 【他的注意力永远放在永恒不变的事物上;
敏于学习、强于记忆、机智、灵敏,还有进取心、豁达大度,有秩序地和平稳定地过日子;
专心致志于真实存在的,无暇关注琐碎人事,或者充满敌意和妒忌与人争吵不休】
【作业】第三讲 拉斐尔与柏拉图 单元作业3
1、 问题:拉斐尔“法学主题”壁画构图及其寓意
评分规则: 【 对法学为主题壁画构图的描述。绘于大窗户之上半圆空间的“三德图”,窗户两侧的长形空间的“皇帝査士丁尼颁布罗马法典”,“教皇格里高利九世颁布教令”。
对三德图寓意的论述。国王与教皇颁布法律的图画共同位于三德图之下,表明世俗法与教会法统一在同样的道德律令之下,即柏拉图提出的四种美德:勇敢、智慧、节制、正义。
】
第三讲 拉斐尔与柏拉图 单元测验3
1、 问题:作为艺术史图像学的开创者( ),在他的代表作《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中,用一半的篇幅,论述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柏拉图主义运动,例举波提切利、米开朗基罗等受到柏拉图影响的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
选项:
A:温克尔曼
B:普林尼
C:贡布里希
D:潘诺夫斯基
答案: 【潘诺夫斯基】
2、 问题:《雅典学园》图中,柏拉图轻侧脸庞转向与他交谈的亚里士多德,左臂夹书,右手食指指向天空,代表柏拉图的研究,对该手势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选项:
A:形而上
B:理想的世界
C:现实秩序
D:理念
答案: 【现实秩序】
3、 问题:《雅典学园》图中,狄奥根尼在亚里士多德前方的台阶上,正如( )奉行的人生哲学:他以“半卧”的姿态呈现,脱下淡紫色的长袍,随意垫在身下,着一件蓝袍,半赤裸上身,读一本书,展现出一种出世、不羁的态度。
选项:
A:斯多葛主义
B:犬儒派
C:犹太教
D:古波斯教
答案: 【犬儒派】
4、 问题:《圣礼之争》图中,在人物群像中,除了普通民众和教皇,拉斐尔将他的老师、现任教皇朱利阿斯二世、以及拉斐尔欣赏的但丁绘制其中。但丁身后面向祭坛方向、身着黑袍的人是( ),他曾被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判处火刑。
选项:
A:哥白尼
B:布鲁诺
C:萨伏那罗拉
D:奥古斯丁
答案: 【萨伏那罗拉 】
5、 问题:1508年,年仅26岁的拉斐尔受教皇尤里乌斯二世的邀请,为梵蒂冈宫的签字厅画壁画,以歌颂神学、哲学、诗歌和法学。这四幅主题壁画为( )
选项:
A:圣礼之争
B:雅典学院
C:帕拿巴斯山
D:法学三德
答案: 【圣礼之争 ;
雅典学院;
帕拿巴斯山;
法学三德】
6、 问题:《雅典学园》图中,伊壁鸠鲁倚着石柱,背向人群,头戴花环,专注地读书。花环代表了“快乐”;头顶花环,背向人群,专注读书的形象,传递出伊壁鸠鲁所主张追求快乐,是( )
选项:
A:感官快乐
B:宁静的快乐
C:物质快乐
D:节制的快乐
答案: 【宁静的快乐;
节制的快乐】
7、 问题:《法学三德》图中,当查士丁尼颁布法典,教皇格里高利九世颁布法典,主权者坐在人群中央的椅子上,周围从众表现出严肃、郑重的态度,并以跪拜的姿势接受法典。两幅画面的上方,女神和天使的画面,寓意柏拉图关于勇敢、智慧、节制的德性和基督教中的爱、望、信的教义的融合,并在天顶画中,通过正义女神(寓意柏拉图正义的德性)总结文艺复兴以前的全部的法学。对这样一种上与下构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选项:
A:非常准确的呈现了柏拉图理念与形式的两分
B:基督教精义和字句的区分
C:西方语境中法的应然与实然的的双重含义
D:识别法的现实根据在于法的应然,具体来说,就是正义。因为理念形式超越现实,它是比现实现象更为完满、绝对的、永恒的实在,而正义正是这样一种超越于现实法的理念,更为完满、绝对、永恒的客观实在。
答案: 【非常准确的呈现了柏拉图理念与形式的两分;
基督教精义和字句的区分;
西方语境中法的应然与实然的的双重含义;
识别法的现实根据在于法的应然,具体来说,就是正义。因为理念形式超越现实,它是比现实现象更为完满、绝对的、永恒的实在,而正义正是这样一种超越于现实法的理念,更为完满、绝对、永恒的客观实在。】
本文章不含期末不含主观题!!
本文章不含期末不含主观题!!
支付后可长期查看
有疑问请添加客服QQ 2356025045反馈
如遇卡顿看不了请换个浏览器即可打开
请看清楚了再购买哦,电子资源购买后不支持退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