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华夏传播学引论(厦门大学) 最新满分章节测试答案
- 绪论,华夏传播研究的意涵与历史变迁 绪论
- 第一讲,华夏内向传播的儒释道视角 第一讲测试
- 第二讲,华夏人际传播的语言、面子、关系面向 第二讲测试
- 第三讲,华夏组织传播的特点、过程、思想与实践 第三讲测试
- 第四讲,华夏大众传播的发展历程与独特样形态 第四讲测试
- 第五讲,华夏跨文化传播的兴起背景与典型形态 第五讲测试
- 第六讲,华夏身体传播的儒道观照 第六讲测试
- 第七讲 华夏家庭传播的和谐观念、关系旨趣与 时代意义 第七讲测试
- 第八讲,华夏说服传播的智慧表征 第八讲测试
- 第十一讲,华夏传播的修辞传统 第十一讲测试
- 第九讲,华夏公共传播的概念、历史与模式 第九讲测试
- 第十讲,华夏舆论传播的观念、历史与特征 第十讲测试
- 第十二讲,华夏符号传播的意义之网 第十二讲测试
- 第十三讲,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历史、现实与价值 第十三讲测试
本答案对应课程为:点我自动跳转查看
本课程起止时间为:2021-03-15到2021-06-30
绪论,华夏传播研究的意涵与历史变迁 绪论
1、 问题:1. 第一次对“华夏传播研究”进行定义的文献是()A.《华夏传播论》B.《华夏传播研究刍议》C.《华夏传播学引论》D.《华夏传播学方法论初探》
选项:
A:A
B:B
C:C
D:D
答案: 【B】
2、 问题:4.中国大陆第一部华夏传播研究的著作是()A.吴予敏的《无形的网络——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中国的传统文化》B. 孙旭培的《华夏传播论》C.谢清果的《华夏传播学引论》D.潘祥辉的《华夏传播新探》
选项:
A:A
B:B
C:c
D:d
答案: 【A】
3、 问题:6.《亚洲传播理论》一书的主持人是()A.吴予敏B. 孙旭培C.谢清果D.邵培仁
选项:
A:a
B:b
C:c
D:D
答案: 【D】
4、 问题:8. 1982年4月,在复旦的演讲中“首次在中国(大陆)提出对‘中国传’的研究”,这位学者是() A.施拉姆B.徐佳士C.余也鲁D .陈世敏
选项:
A:a
B:b
C:C
D:d
答案: 【C】
5、 问题:9.国内第一部新闻传播断代史的著作是() A.李彬的《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B.李漫的《元代传播考》C.尹韵公的《明代新闻传播史》D . 朱传誉的《宋代新闻史》
选项:
A:a
B:b
C:C
D:d
答案: 【C】
6、 问题:11.《华夏传播学方法论初探》一文的作者是()A.孙旭培B.黄星民C.陈世敏D .余也鲁
选项:
A:a
B:b
C:C
D:d
答案: 【C】
7、 问题:2.第一套《华夏传播研究丛书》包括以下哪几本著作()A. 《华夏传播论》B.《传在史中——中国传播社会传播史料选辑》 C.《说服君王——中国古代的讽谏传播》 D.《汉字解析与信息传播》 E.《华夏传播学引论》
选项:
A:a
B:B
C:C
D:D
E:e
答案: 【B;
C;
D】
8、 问题:3.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主办的与华夏传播研究相关的集刊有()A.《华夏传播研究》B.《华夏传播学的想象力》C.《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D.《华夏传播新探》
选项:
A:a
B:b
C:c
D:d
答案: 【a;
c】
9、 问题:5.邵培仁教授提出的建构本土传播研究的路径有:()A.验证主义:重新验证西方的研究发现;B.寻根主义:反向的学术探寻与追溯;C.融合主义:将西方学术融入中国文化;D.问题主义:用西方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问题;E.改良主义:改良旧理论,优化老办法;F.创新主义:建构和创立新的理论和方法。
选项:
A:A
B:B
C:C
D:D
E:E
F:F
答案: 【A;
B;
C;
D;
E;
F】
10、 问题:7.华夏传播理论的文化根源主要体现在是()A.儒家的中道中和;B. 道家的自然无为C. 佛家的缘起性空D.阴阳家的阴阳五行
选项:
A:A
B:B
C:C
D:D
答案: 【A;
B;
C】
11、 问题:10.20世纪90年代有关传播学本土化争论的主要参与者是()A.孙旭培B.李彬C.王怡红D .余也鲁
选项:
A:A
B:B
C:C
D:d
答案: 【A;
B;
C】
第一讲,华夏内向传播的儒释道视角 第一讲测试
1、 问题:1. 通常认为()是一切传播活动的起点。A.人际传播B.内向传播C.组织传播D .大众传播
选项:
A:a
B:B
C:c
D:d
答案: 【B】
2、 问题:5.判断题:以下对“见独”的表述是否准确?()“见独”是道家真正把握自我的方式,道家认为主体将道所象征和规定的应然的“我”(真我,道我)作为自我努力的方向,指导当下的“我”(主我,俗我)去召唤它,以“道我”之镜洗涤心灵,做回自己,这样做的最终结果便是“逍遥游”,便是大顺天下。A.错误;b.正确
选项:
A:a
B:B
C:c
D:d
答案: 【B】
3、 问题:2.中西内向传播的主要差异是()A.西方是认识你自己;B. 中国是成为你自己C.西方强调眼见为实;D .中方强调心诚则灵。
选项:
A:A
B:B
C:C
D:D
答案: 【A;
B;
C;
D】
4、 问题:3.慎独作为儒家内向传播思想的重要表态形式,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哪些论述:()A. 《成之闻之》有言:“慎求于己,而可以至顺天常矣”。 B.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癯。今先王之义胜,故肥。 (引自《韩非子·喻老》 )c.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屦而踵决。曳纵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引自《庄子·让王》 )D.《尚书》的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选项:
A:a
B:b
C:c
D:d
答案: 【a;
b;
c;
d】
5、 问题:4.儒家“慎独”与道家“见独”的区别何在:()A.面对同样的“独”,儒家用的是“慎”的姿态,表现为人为;而道家用的是“见”的姿态,表现为自然。B.儒家强调“慎”,求的是呵护自我德性原初纯粹的状态;而道家强调“见”,求的是天道自身自然状态的自我呈现,没有一丝一毫的人为干预。c.“见独”颇类似于现象学中的先验还原,即舍弃对世界的自然态度和固有看法,而回到纯粹的先验意识,见独即发现内在、先验的意志、意念”D.“见独”,是为了回到生命的原初本真,“独者,无待之真。”而儒家的“慎独”,其指向是以自我的原初本善,去感召他人,从而共同导向“善”。
选项:
A:a
B:b
C:c
D:d
答案: 【a;
b;
c;
d】
6、 问题:6、以下对内向传播理论建构有主要贡献的学者有:()A.米德b.詹姆斯C.默顿D.伊尼斯
选项:
A:A
B:B
C:C
D:D
答案: 【A;
B】
7、 问题:7.佛教的五蕴说与西方对内向传播的理解有共通之处,以下论述正确的有()A.色蕴是构成人体的物质要素,相当于内向传播系统中的信息接收装置;B.受蕴是领纳之意,指对于外界环境的感受,是由感官系统所引起的;C.想蕴是“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即看、听、触时脑海里所生成的形象,是内向传播过程中记忆和处理装置产生认知的过程; D .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即内向传播的表达,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与无记(非善非恶)三种;E .识蕴是指总的意识活动,即把想、行、受三蕴合为一体,对事物的区别与认识,所谓“识外境所以能识心”,强调内向传播并非人体内部封闭的系统,它与外界环境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因为内向传播过程中运作的信息符号都离不开周遭的世界,且对意义的理解、解释与摄取的过程离不开个体和社会前期认识在心灵深处的意识观念积淀。
选项:
A:A
B:B
C:C
D:D
E:e
答案: 【A;
B;
C;
D;
e】
第二讲,华夏人际传播的语言、面子、关系面向 第二讲测试
1、 问题:1.儒家和道家的“慎言”差异在()A前者重“善信”,后者重“慎己”;B. 前者重“慎己”,后者重“善信”;C.前者重“美言”,后者重“信言”;D .前者重“法治”,后者重“自然”。
选项:
A:A
B:B
C:C
D:D
本文章不含期末不含主观题!!
本文章不含期末不含主观题!!
支付后可长期查看
有疑问请添加客服QQ 2356025045反馈
如遇卡顿看不了请换个浏览器即可打开
请看清楚了再购买哦,电子资源购买后不支持退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