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答案对应课程为:点我自动跳转查看
本课程起止时间为:2020-02-24到2020-07-10
本篇答案更新状态:已完结

【作业】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次作业

1、 问题:请从辩证法诠释中国传统哲学“和而不同”中的 “和”与“同”含义,并谈谈你对“和谐社会”的理解。材料:(1)《国语.郑语》中史伯与郑桓公的谈话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2)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3)汤一介先生说,“中国文化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就是讲和谐。天和人要和谐,人和人要和谐,情和景要和谐。”这就是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中国传统哲学问题可以从三个命题发挥出来,一个是“天人合一”,就是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和谐)问题;一个是“知行合一”,是解决人社会生活的问题;还有一个是“情景合一”,就是人的感情和外在的景物结合才可以产生美感的问题。这三个问题的实质就是“真善美”,真善美就是和谐。
评分规则: 【 字数不少于200字,语句通顺。
能够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分析“和”“同”的概念。“和而不同”中的 “和”:“和”的前提是承认、赞成、允许彼此有差异、有区别、有分歧,然后使这些差异、区别、分歧调整、处理到某种适当的地位、情况、结构中,于是各得其所,而后整体便有“和”——和谐或发展。中国哲学一直强调“和”,也强调“度”,强调“过犹不及”和“中庸”,其道理是一致的,此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这就是中国的辩证法。“同”,是抽象的同一,是没有差别的统一,没有对立。
能够回答“和谐社会”的意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多元共存的社会,这个社会应该是有包容性的,可以接纳、容纳、融合各种不同的事物、现象和问题。从经济上来说,就是各种经济成分共存,共同促进,共同发展;从政治领域来说,就应该允许不同的政治力量,通过一定的方式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代言人,通过协商对话解决社会关注的问题,从而谋求维护和实现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从思想领域来说,就是要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思想表达的权利,允许社会上的各个群体可以“发声”,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章测试作业

1、 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
选项:
A: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B: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C: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答案: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2、 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
选项:
A: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B: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D: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答案: 【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3、 问题: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
选项:
A:客观性
B:相对性
C:一维性
D:有限性
答案: 【相对性

4、 问题: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
选项: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答案: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5、 问题:有一幅对联,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的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
选项:
A:运动的普遍状态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存在方式
D:运动的衡量尺度
答案: 【运动的衡量尺度

6、 问题:“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歌谣揭示的哲理是( )
选项: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C:事物是偶然性的堆积
D: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答案: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7、 问题: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他把羊都赶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 )
选项:
A:本质联系
B:主观联系
C:必然联系
D:因果联系
答案: 【因果联系

8、 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知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前者/后者是( )的观点。
选项:
A:唯物辩证法/唯意志论
B:机械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C: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唯物辩证法
答案: 【唯物辩证法/唯意志论

9、 问题:“居安思危”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选项:
A: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C: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答案: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0、 问题:毛泽东曾指出:“胸中有‘数’。这是说,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我们有许多同志至今不懂得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不懂得注意基本的统计,主要的百分比,不懂得注意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对事物的量进行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
选项:
A:事物的量是事物的度的体现
B:量是事物矛盾特殊性的体现
C: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
D:事物的量是事物的质的体现
答案: 【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

11、 问题: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
选项: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有其因必有其果
D: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答案: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12、 问题:唐代诗人杜牧诗中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
选项:
A: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
C: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D: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
答案: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13、 问题:“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选项: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D:激变论的观点
答案: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4、 问题: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
选项:
A:我思故我在
B:“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C: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D: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答案: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15、 问题:2006年6月的世界杯足球赛小组赛上,巴西、德国、英格兰等传统强队稳步跻身16强,而亚非地区大多数球队未能出线。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选项:
A:比赛的胜负双方是纯粹对立的
B:球赛的胜负是由球队整体决定,与球员个人因素无关
C:足球比赛的胜负是偶然性事件
D:球赛胜负和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答案: 【球赛胜负和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16、 问题: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
选项:
A: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B: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C: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D: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答案: 【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17、 问题: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 )
选项:
A:事不必难,知难不难
B: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C: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D: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答案: 【事不必难,知难不难;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18、 问题: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小到体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杂技中的骑车走钢丝,独轮车表演,直升机在空中的悬停,大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的运转,天体的运行等等,都是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世间的万事万物,之所以能不停的运动、发展、前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保持了平衡,要使平衡成为人们的大智慧,就要( )
选项:
A:善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B:准确掌握辩证否定的方式和方向
C:精确把握事物的度
D:全面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答案: 【善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准确掌握辩证否定的方式和方向;
精确把握事物的度;
全面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19、 问题: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说明( )
选项:
A: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不能脱离共性
B:由于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所以共性是第一位的,个性是第二位的
C: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重要的理论问题
D:具体矛盾具体分析,是处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关系的基本原则
答案: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不能脱离共性;
具体矛盾具体分析,是处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关系的基本原则

20、 问题:唐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句诗蕴含着时间一维性的哲理,下列诗句中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
选项:
A: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B: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C: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D: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答案: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1、 问题: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
选项:
A: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本门课程剩余章节答案为付费内容
本文章不含期末不含主观题!!
本文章不含期末不含主观题!!
支付后可长期查看
有疑问请添加客服QQ 2356025045反馈
如遇卡顿看不了请换个浏览器即可打开
请看清楚了再购买哦,电子资源购买后不支持退款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