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刑事法学案例分析(张永红)(湘潭大学)1461626474 最新满分章节测试答案
- 【作业】第二章 刑法分则疑难案例分析的思维进路 2.2寻找法律规定(单元作业)
- 第二章 刑法分则疑难案例分析的思维进路 2.2寻找法律规定
- 【作业】第二章 刑法分则疑难案例分析的思维进路 2.1确定案件事实(单元作业)
- 【作业】第二章 刑法分则疑难案例分析的思维进路 2.3解释法律规定(单元作业)
- 第二章 刑法分则疑难案例分析的思维进路 2.1确定案件事实
- 第二章 刑法分则疑难案例分析的思维进路 2.3解释法律规定
- 【作业】第三章 刑法分则疑难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 3.1衡量保护法益(单元作业)
- 第三章 刑法分则疑难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 3.1衡量保护法益
- 【作业】第三章 刑法分则疑难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 3.2比较构成要件(单元作业)
- 第三章 刑法分则疑难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 3.2比较构成要件
- 【作业】第三章 刑法分则疑难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 3.3遵循评价原则(单元作业)
- 第三章 刑法分则疑难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 3.3遵循评价原则
- 【作业】第四章 因犯罪主体引发争议的案件分析 4.3单位犯罪的认定(单元作业)
- 第四章 因犯罪主体引发争议的案件分析 4.1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
- 【作业】第四章 因犯罪主体引发争议的案件分析 4.1国家工作工作人员的认定(单元作业)
- 第四章 因犯罪主体引发争议的案件分析 4.2双重身份者犯罪身份的认定
- 第四章 因犯罪主体引发争议的案件分析 4.3单位犯罪的认定
- 【作业】第四章 因犯罪主体引发争议的案件分析 4.2双重身份者犯罪身份的认定(单元作业)
- 第五章 行为对象引发争议的案件分析 5.1行为对象为“人”的疑难案件
- 【作业】第五章 行为对象引发争议的案件分析 5.1行为对象为“人”的疑难案件(单元作业)
- 【作业】第五章 行为对象引发争议的案件分析 5.2行为对象为“物”的疑难案件(单元作业)
- 第五章 行为对象引发争议的案件分析 5.2行为对象为“物”的疑难案件
- 第六章 因行为方式引发争议的案件分析 6.1单一行为的争议案件
- 【作业】第六章 因行为方式引发争议的案件分析 6.1单一行为的争议案件(单元作业)
- 【作业】第六章 因行为方式引发争议的案件分析 6.2复合行为的争议(单元作业)
- 第六章 因行为方式引发争议的案件分析 6.2复合行为的争议案件
- 第七章 因犯罪目的引发争议的案件分析 7.1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解
- 【作业】第七章 因犯罪目的引发争议的案件分析 7.1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解(单元作业)
- 第七章 因犯罪目的引发争议的案件分析 7.2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 【作业】第七章 因犯罪目的引发争议的案件分析 7.2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单元作业)
- 第八章 因特殊要素引发争议的案件分析 8.1“违反国家规定”的认定
- 【作业】第八章 因特殊要素引发争议的案件分析 8.1“违反国家规定”的认定(单元作业)
- 第八章 因特殊要素引发争议的案件分析 8.2“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认定
- 【作业】第八章 因特殊要素引发争议的案件分析 8.2“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认定(单元作业)
- 第九章 加重结果的认定 9.1加重结果的认定
- 【作业】第九章 加重结果的认定 9.1加重结果的认定(单元作业)
本答案对应课程为:点我自动跳转查看
本课程起止时间为:2021-09-26到2021-12-31
本篇答案更新状态:已完结
【作业】第二章 刑法分则疑难案例分析的思维进路 2.2寻找法律规定(单元作业)
1、 问题:甲某日在石景山游乐园游玩时,发现一妇女随身携带的手提包里有许多现金,即产生歹意。甲尾随该妇女至偏僻处,见四周无人,便上前扯断该女子的拎包带子,将包抢走后正欲逃跑。见一男子迎面走来,甲以为该男子是为抓捕自己而来,便一拳将该男子打倒之后逃跑。1个月后,甲被抓获归案。甲父乙为使甲免受刑事追究四处活动,委托丙(县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给其帮忙。丙声称需要花一万元打点,乙即给丙两万元,说明一万元作为丙的辛苦费,另一万元作为活动经费。后丙多次向法官丁打电话说情,丁碍于情面,对甲作出免予刑事处分的判决。 问:(1)甲的行为构成何罪?为什么?(5分) (2)乙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5分) (3)丙的行为应如何认定?为什么?(5分) (4)法官丁的行为如何认定?为什么?(5分)
评分规则: 【 (1)答出甲的行为构成抢劫罪,得3分。分析甲的行为为何构成抢劫罪,并说明理由得2分。如甲实施抢夺行为以后,尚未离开现场时,误认为迎面而来的男子是对其抓捕的,为抗拒抓捕而实施了暴力行为,尽管其在主观有对事实认识的错误,但这种错误并不影响对甲行为的定性。
(2)答出乙的行为构成行贿罪,得3分。分析乙的行为为何构成行贿罪,并说明理由得2分。如乙为了使其子逃避法律制裁,找丙帮忙,并且明示将1万元作为"活动经费",希望通过行贿方式使其子的行为不受法律追究。其行为符合行贿罪的特征。
(3)答出丙的行为构成受贿罪,得3分。分析丙的行为为何构成受贿罪,并说明理由得2分。如丙系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其职务上的影响和便利,通过法官丙的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乙谋取不正当利益,其行为构成受贿罪。
(4)答出丁的行为构成徇私枉法罪,得3分。分析丁的行为为何构成徇私枉法罪,并说明理由得2分。如丁身为法官,本应忠实于法律和事实,但却碍于丙的情面,明知周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却违背事实和法律的规定,对甲作出免于刑事处分的判决,其行为构成徇私枉法罪。
】
第二章 刑法分则疑难案例分析的思维进路 2.2寻找法律规定
1、 问题:郑某冒充银行客服发送短信给张某,称张某手机银行即将失效,需要重新验证。张某信以为真,按短信提示输入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后,又将收到的编号为135423的“验证码”输入手机页面。后张某发现,其实是将135423元汇入了郑某账户。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选项:
A:郑某将张某作为工具加以利用,实现转移张某财产的目的,应以盗窃罪论处
B:郑某虚构事实,对张某实施欺骗并导致张某处分财产,应以诈骗罪论处
C:郑某骗取张某的银行卡号、密码等个人信息,应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论处
D:郑某利用电信网络,为实施诈骗而发布信息,应以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论处
答案: 【郑某将张某作为工具加以利用,实现转移张某财产的目的,应以盗窃罪论处】
2、 问题:国有甲公司领导王某与私企乙公司签订采购合同,以10万元的价格向乙公司采购一批设备。后王某发现,丙公司销售的相同设备仅为6万元。王某虽有权取消合同,却与乙公司老总刘某商议,由王某花6万元从丙公司购置设备交给乙公司,再由乙公司以10万元的价格卖给甲公司。经王某签字批准,甲公司将10万元货款支付给乙公司后,刘某再将10万元返给王某。刘某为方便以后参与甲公司采购业务,完全照办。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选项:
A:王某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套取公款,构成贪污罪,贪污数额为10万元
B:王某利用与乙公司签订合同的机会谋取私利,应以职务侵占罪论处
C:刘某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事后将货款交给王某,刘某行为构成贪污罪
D:刘某协助王某骗取公款,但因其并非国家工作人员,故构成诈骗罪
答案: 【刘某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事后将货款交给王某,刘某行为构成贪污罪】
3、 问题:甲对拆迁不满,在高速公路中间车道用树枝点燃一个焰高约20厘米的火堆,将其分成两堆后离开。火堆很快就被通行车辆轧灭,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选项:
A:甲的行为成立放火罪
B:甲的行为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C:如认为甲的行为不成立放火罪,那么其行为也不可能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D:行为危害公共安全,但不构成放火、决水、爆炸等犯罪的,应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
答案: 【如认为甲的行为不成立放火罪,那么其行为也不可能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4、 问题:公司保安甲在休假期内,以“第二天晚上要去医院看望病人“为由,欺骗保安乙,成功和乙换岗。当晚,甲将其看管的公司仓库内价值5万元的财物运走变卖。甲的行为构成下列哪一犯罪?
选项:
A:盗窃罪
B:诈骗罪
C:职务侵占罪
D:侵占罪
答案: 【职务侵占罪】
【作业】第二章 刑法分则疑难案例分析的思维进路 2.1确定案件事实(单元作业)
1、 问题:甲因仇杀丙,乙因情杀丙,二人之前没有意思联络,每人开了一枪致丙死亡,但是只有一枪打中不能查明是谁打中的。(1)甲乙构成什么罪?(2)甲乙是否构成共同犯罪?理由是什么?
评分规则: 【 第一小问:1、分别假设是甲打死的丙和是乙打死的丙,并分析,得5分。
第一小问:2、在无法查明究竟是谁开枪打中了丙的情况下,应适用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得出“甲、乙二人分别构成故意杀人未遂,得5分。
第二小问:1、答出甲、乙二人不是共同犯罪,得3分。2、答出理由,即二人缺乏共同得故意,得2分。
】
【作业】第二章 刑法分则疑难案例分析的思维进路 2.3解释法律规定(单元作业)
1、 问题:一、关于刑法用语的解释,下列哪句话是正确的?回答正误的同时,也请说明理由。1、按照体解释,刑法分则中的“买卖”一词,均指购买并卖出;单纯的购买或者出售,不属于“买卖”2、按照同类解释规则,对于刑法分则条文在列举具体要素后使用的“等”、“其他”用语,应按照所列举的内容、性质进行同类解释3、将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行为,认定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属于当然解释4、将盗窃骨灰的行为认定为盗窃“尸体”,属于扩大解释
评分规则: 【 1、A项错误。回答出错误得3分,答出理由得2分。理由参考:体系解释,是指将被解释的法律条文放在整部法律中乃至整个法律体系中,联系此法条与其他法条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法律。它的具体形式是指对某个法律规定的即使结果R1与已被承认的有效的其他法律规定的含义R2相矛盾,那么R1必须被承认为无效的。”买卖“一词在刑法中经常出现,其含义应当根据具体的所涉罪名来确定,而不可能将整部刑法中的”买卖“一词统一确定为某种含义。
2、B项正确。回答正确得3分,答出理由得2分。理由参考:刑法的解释应当采取客观解释。刑法解释不能超出语言文字可能具有的含义,必须以法益保护为目的。对"等“或”其他“用语的解释应当与其所在法条中所要保护的法益相一致,才能保证对该条法律的解释具有同一性,这便是同类解释的要求。
3、C项错误。回答出错误得3分,答出理由得2分。理由参考:当然解释,指刑法规定虽未明示某一事项,但依形式逻辑、规范目的及事物属性的当然道理,将该事项解释为包括在该规定的适用范围之内,属于论理解释的一种。C项中,“明知是捏造的事实”并不能从“捏造事实”的文义上推断出来,将“捏造事实”解释为包括“明知是捏造的事实”应当为扩大解释,而非当然解释。
4、D项错误。回答出错误得3分,答出理由得2分。理由参考:扩大解释,指刑法条文字面的通常含义比刑法的真实含义窄,于是扩张字面含义,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实含义。扩大解释所得出的结论,不应超出刑法用语可能的具有含义,不能提升概念的位阶,并且要在公民的预测可能性之内。将骨灰解释为尸体,与我们通常的概念相差甚远,超出了公民预测的可能性,因此不属于扩大解释。
】
第二章 刑法分则疑难案例分析的思维进路 2.1确定案件事实
1、 问题:甲、乙、丙共同故意伤害丁,丁死亡。经查明,甲、乙都使用铁棒,丙未使用任何凶器;尸体上除一处致命伤外,再无其他伤害;可以肯定致命伤不是丙造成的,但不能确定是甲造成还是乙造成的。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选项:
A:因致命伤不是丙造成的,尸体上也没有其他伤害,故丙不成立故意伤害罪
B:对甲与乙虽能认定为故意伤害罪,但不能认定为故意伤害(致死)罪
C:甲、乙成立故意伤害(致死)罪,丙成立故意伤害罪但不属于伤害致死
D:认定甲、乙、丙均成立故意伤害(致死)罪,与存疑时有利于被告的原则并不矛盾
答案: 【认定甲、乙、丙均成立故意伤害(致死)罪,与存疑时有利于被告的原则并不矛盾】
2、 问题:甲以伤害故意砍乙两刀,随即心生杀意又砍两刀,但四刀中只有一刀砍中乙并致其死亡,且无法查明由前后四刀中的哪一刀造成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选项:
A:不管是哪一刀造成致命伤,都应认定为一个故意杀人罪既遂
B:不管是哪一刀造成致命伤,只能分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既遂与故意杀人罪未遂
C: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应推定是后两刀中的一刀造成致命伤,故应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未遂与故意杀人罪既遂
D:根据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虽可分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未遂与故意杀人罪未遂,但杀人与伤害不是对立关系,故可按故意伤害(致死)罪处理本案
答案: 【根据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虽可分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未遂与故意杀人罪未遂,但杀人与伤害不是对立关系,故可按故意伤害(致死)罪处理本案】
第二章 刑法分则疑难案例分析的思维进路 2.3解释法律规定
1、 问题:关于刑法用语的解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选项:
A:按照体系解释,刑法分则中的“买卖”一词,均指购买并卖出;单纯的购买或者出售,不属于“买卖”
B:按照同类解释规则,对于刑法分则条文在列举具体要素后使用的“等”“其他”用语,应按照所列举的内容、性质进行同类解释
C:将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行为,认定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属于当然解释
D:将盗窃骨灰的行为认定为盗窃“尸体”,属于扩大解释
答案: 【按照同类解释规则,对于刑法分则条文在列举具体要素后使用的“等”“其他”用语,应按照所列举的内容、性质进行同类解释】
2、 问题:关于刑法解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选项:
A:《刑法》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构成强奸罪。按照文理解释,可将丈夫强行与妻子性交的行为解释为“强奸妇女”。
B:《刑法》对抢劫罪与强奸罪的手段行为均使用了“暴力”、“胁迫”的表述,且二罪的法定刑相同,故对二罪中的“暴力、胁迫”应作相同解释
C:既然将为了自己饲养而抢劫他人宠物的行为认定为抢劫罪,那么,根据当然解释,对为了自己收养而抢劫他人婴儿的行为更应认定为抢劫罪,否则会导致罪刑不均衡
D:对中止犯中的“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既可解释为自动采取措施使得犯罪结果未发生,也可解释为自动采取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有效措施,而不管犯罪结果是否发生
答案: 【《刑法》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构成强奸罪。按照文理解释,可将丈夫强行与妻子性交的行为解释为“强奸妇女”。】
【作业】第三章 刑法分则疑难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 3.1衡量保护法益(单元作业)
1、 问题:甲窃得一包病毒后交乙代为销售,乙销售后得款3万元,与甲平分,关于甲、乙二人的行为应如何定性、处罚?
评分规则: 【 1、答出甲的行为触犯盗窃罪与贩卖毒品罪,得3分。答出甲的行为侵犯了新的法益,应与盗窃罪实行并罚,得3分。分析甲的行为为何成立两罪,对其为何要数罪并罚,说明理由,得4分。如本案中甲实施了两个行为,一是盗窃冰毒,构成盗窃罪,二是交给乙代为销售,构成贩卖毒品罪。因此,甲触犯盗窃罪和贩卖毒品罪,对其应当数罪并罚。
2、答出乙的行为触犯了贩卖毒品罪和非法持有毒品罪,得3分。答出对乙以贩卖毒品罪一罪论处,得3分。分析乙的行为为何触犯贩卖毒品罪和非法持有毒品罪,并说明理由,得4分。如乙明知是毒品而销售,触犯贩卖毒品罪。由于贩卖毒品中必然伴随非法持有毒品的行为,因此,乙的行为还触犯非法持有毒品罪。但贩卖毒品的犯罪人,必然伴随非法持有毒品的行为,因此,如果行为人是因为贩卖毒品而非法持有毒品的,直接认定为贩卖毒品罪一罪即可,无须再认定为非法持有毒品罪,该罪被贩卖毒品罪所吸收,因此对乙仅以贩卖毒品罪一罪处罚。
】
第三章 刑法分则疑难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 3.1衡量保护法益
1、 问题:李某为了牟利,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私自复制了若干部影视作品的VCD,并以批零兼营等方式销售,销售金额为11万元,其中纯利润6万元。李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选项:
A:销售侵权复制品罪
B:侵犯著作权罪
C:非法经营罪
D: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答案: 【侵犯著作权罪】
2、 问题:实施下列哪种犯罪行为之后,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公安机关依法检查,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选项:
A:走私毒品罪
B:危险驾驶罪
C: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D: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
答案: 【危险驾驶罪;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
【作业】第三章 刑法分则疑难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 3.2比较构成要件(单元作业)
1、 问题:甲预谋拍摄乙与卖淫女的裸照,迫使乙交付财物。一日,甲请乙吃饭,叫卖淫女丙相陪。饭后,甲将乙、丙送上车。乙、丙刚到乙宅,乙便被老板电话叫走,丙亦离开。半小时后,甲持相机闯入乙宅发现无人,遂拿走了乙的3万元现金。根据上述案情,请回答:(1)甲的行为如何定性?(2)请简述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的区别
评分规则: 【 第一小问:1、答出甲的行为成立敲诈勒索预备与盗窃罪的既遂,应当数罪并罚,得5分。分析甲的行为为何构成敲诈勒索罪,并说明理由,得5分。如甲预谋拍摄乙与卖淫女的裸照,迫使乙交付财物,希望通过用裸照威胁的方式达到获取财物的目的,因此甲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同时,甲到乙宅后,发现乙宅无人,于是拿走乙的现金,应成立盗窃罪既遂。
第二小问:1、答出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的概念,得5分。2、答出两罪的区分3点及以上,得5分。如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的区分。犯罪客观方面的区分又存在行为方式、行为内容、行为暴力程度等不同。
】
第三章 刑法分则疑难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 3.2比较构成要件
1、 问题:乙女在路上被铁丝绊倒,受伤不能动,手中钱包(内有现金5000元)摔出七八米之外。路过的甲捡起钱包时,乙大喊“我的钱包不要拿”,甲说“你不要喊,我拿给你”,乙信以为真没有再喊。甲捡起钱包后立即逃走。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选项:
A:甲以其他方式抢劫他人财物,成立抢劫罪
B:甲以欺骗方法使乙信以为真,成立诈骗罪
C:甲将乙的遗忘物据为己有,成立侵占罪
D:只能在盗窃罪或者抢夺罪中,择一定性甲的行为
答案: 【只能在盗窃罪或者抢夺罪中,择一定性甲的行为】
2、 问题:甲使用暴力将乙扣押在某废弃的建筑物内,强行从乙身上搜出现金3000元和1张只有少量金额的信用卡,甲逼迫乙向信用卡中打入人民币10万元。乙便给其妻子打电话,谎称自己开车撞伤他人,让其立即向自己信用卡打10万元救治伤员并赔偿。乙妻信以为真,便向乙的信用卡打入了10万元,被甲取走,甲在得款后将乙释放。对甲的行为应当按照下列哪一选项定罪?
选项:
A:非法拘禁罪
B:绑架罪
C:抢劫罪
D:抢劫罪和绑架罪
答案: 【抢劫罪】
【作业】第三章 刑法分则疑难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 3.3遵循评价原则(单元作业)
1、 问题:(案情一)甲承租乙的房屋后,伪造身份证与房产证交与中介公司,中介公司不知有假,为其售房给不知情的丙,甲获款300万元。根据案情一,请回答:(1)甲是否成立牵连犯?请简要分析。(案情二)乙在车站行窃时盗得一提包,回家一看才发现提包内仅有一支手枪。因为担心被人发现,乙便将手枪藏在浴缸下。 因被其子发现,偷拿出门玩耍,被警方查获。根据案情二,请回答:(1)乙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处罚?
评分规则: 【 案情一,答出甲的行为成立牵连犯,得5分。分析其行为为何成立牵连犯,并说明理由,得5分。如牵连犯的概念、甲伪造身份证与房产证,其目的是为了伪造自己是房主的假象,从而实施诈骗行为,因此其伪造身份证与房产证的行为与诈骗行为之间存在牵连关系,伪造证件的行为是手段行为,诈骗行为是目的行为。
案情二,答出乙的行为成立盗窃罪、非法持有枪支罪,并说明理由,得5分。答出对乙应当数罪并罚,并说明理由,得5分。如乙将他人的提包拿走,从他人所有转移为自己占有,成立盗窃罪,而后发现提包中有一支手枪没有及时上交,而是私自藏于浴缸下,成立非法持有枪支罪。由于之前的行为成立侵占财产的盗窃罪,非法持有枪支的行为侵犯了新的法益,二者侵犯的法益不同,盗窃行为不能吸收非法持有枪支的行为,所以对乙应当数罪并罚。
】
第三章 刑法分则疑难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 3.3遵循评价原则
1、 问题:甲窃得一包冰毒后交乙代为销售,乙销售后得款3万元与甲平分。关于本案,下列那一选项是错误的?
选项:
A:甲的行为触犯盗窃罪与贩卖毒品罪
B:甲贩卖毒品的行为侵害了新的法益,应与盗窃罪实行并罚
C:乙的行为触犯贩卖毒品、非法持有毒品罪、转移毒品罪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D:对乙应以贩卖毒品罪一罪论处
答案: 【乙的行为触犯贩卖毒品、非法持有毒品罪、转移毒品罪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2、 问题:关于罪数的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选项:
A:甲使用暴力强迫赵某与自己进行商品交易,造成赵某重伤。对甲的行为应当以故意伤害罪与强迫交易罪实行并罚
B:乙借用李某的摩托车后藏匿不想归还。李某要求归还时,乙谎称摩托车被盗。乙欺骗李某的行为不单独构成诈骗罪
C:丙为杀人而盗窃枪支,未及实施杀人行为而被抓获,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预备)罪与盗窃枪支罪的想象竞合
D:丁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属于盗窃罪与信用卡诈骗罪的吸收犯
答案: 【乙借用李某的摩托车后藏匿不想归还。李某要求归还时,乙谎称摩托车被盗。乙欺骗李某的行为不单独构成诈骗罪;
丙为杀人而盗窃枪支,未及实施杀人行为而被抓获,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预备)罪与盗窃枪支罪的想象竞合】
【作业】第四章 因犯罪主体引发争议的案件分析 4.3单位犯罪的认定(单元作业)
1、 问题:A公司是某进出口贸易公司,甲是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但并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只是名义上的代表,公司经理乙为公司的直接负责人。在日常经营期间,乙组织公司股东,集体决定以公司名义,在没有真实交易的情况下,自己虚开或者为他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340份,票面金额400万元,税额70万元,均已抵扣。之后,A公司虚开发票的行为被税务机关发现,经审理,法院认定A公司构成虚开增值税发票罪,此时能否追究该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刑事责任?
评分规则: 【 1、回答出不能得5分。
2、说明单位犯罪的概念得5分。(不能。我国《刑法》第31条规定,对于单位犯罪,通常情况下除需对单位判处罚金之外,还应对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即所谓的双罚制。
3、答出如何认定单位犯罪行为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得5分。(一般而言,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应符合两个条件:一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在单位中实际行使管理职权的负责人员;二是对单位具体犯罪行为负有主管责任。)
】
第四章 因犯罪主体引发争议的案件分析 4.1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
本文章不含期末不含主观题!!
本文章不含期末不含主观题!!
支付后可长期查看
有疑问请添加客服QQ 2356025045反馈
如遇卡顿看不了请换个浏览器即可打开
请看清楚了再购买哦,电子资源购买后不支持退款哦